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系列 「心心南管樂坊創辦人暨藝術總監」-王心心 從瀕危到創新-南管與我

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系列 「心心南管樂坊創辦人暨藝術總監」-王心心  從瀕危到創新-南管與我    

 

                 臺師大EMBA 藝文大師講座很榮幸邀請到「心心南管樂坊」-藝術總監暨創辦人王心心、行政總監暨策略定位盧健英,兩位業界的翹楚,來為學長姐們分享南管及樂團的故事!

  盧健英總監在過去數十年來可謂見證了國內各大藝術團體的發展與興衰,她首先向眾人澄清社會大眾普遍對「南管」的誤解:它是一項樂種,而不是戲曲,更不是一種單獨的樂器。就淵源上來說,「南管」在中華世界實擁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隨著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性等因素的影響,其文化乃在數次遷徙的過程中不斷產生變化與融合,最終成為近年來的樣貌。然而盧健英也表示,此樂種當中仍有部分內容的留白,而經由王心心老師的體悟與演繹,遂逐漸在業界開花結果,由此可見其對多年來合作夥伴的堅實信任。

      健英也向眾人分享她的觀察,在本質上來說,她認為「南管」應該是在客廳就能隨手演奏起來的音樂,而通常大家都更喜歡自己親身演奏,而非在一旁當觀眾。其雖然真摯而單純,但由於「南管」本身的演繹過程很慢,因此隨著觀眾世代的凋零越來越少人欣賞,而這項傳統也總被認為跟時代是脫節的。健英認為必須去把「南管」和時代的關聯性挖掘出來,而如此則須要讓時代跟演繹者本身產生綿密的關係。

      該如何改變「南管」的形象,使其順利和社會大眾溝通?健英透過作品片段的播放加深大家的印象。她在此提到了樂團的另一位核心成員-吳素君編導的經歷,表示其曾負責《白蛇傳》第一代主角白素貞的形象塑造,她在為漢唐樂府重新解構後,成功找出「南管」發展的一條新路梨園樂舞並推出了《艷歌行》、《簪花記》、《夜未央》、《滿堂春》等作品。講座中並播放2004年《胭脂扣》的片段,指出該作品當時為樂界的典範,並成為樂團眾人思考如何讓南管「小變大」的契機。在談及人文的鄉愁與嚮往時,並表示在樂團創新的過程中曾思考:「昭君出塞」算不算是異國婚姻?其想法因此讓樂團的新作品得以和社會情況,例如陸配、新住民等做結合,進而達到關注弱勢群體的公益目的。此外,盧健英也提到王心心總監曾受到其老師將唐詩、宋詞改為南管樂曲的啟發,而在《南管詩意》這部作品中,則在文學大師余光中的協助下,嘗試開始將南管過去專注於唐詩、宋詞的情況進一步拓展到新詩領域。「南管」的發展隨著樂團眾人的努力,正逐步產生轉變及創新。

      健英認為,做音樂最重要的是「打動人心」,而透過王心心現場演奏,眾人得以親自欣賞南管的「慢、雅、靜」。王心心表示,無論是演奏者的表演技巧,或是觀眾的欣賞準備,最難且最重要之處,就是得要把心靜下來,因為它的美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南管的精隨是「取捨」,其樂音就像是夾縫中的嫩芽,雖然看似柔弱,卻能穿透堅硬的水泥牆壁,這便是南管能歷經轉變而源遠流長的原因之一。

      王心心老師則是分享南管和她的成長史。她在泉州的鄉下長大,小時候村莊是沒有電的,只靠小小的煤油燈作為夜間照明之用,入夜以後,村民就會聚集唱南管,在許多社交場合、在家裡都唱南管,一度使她以為世界上的音樂只有南管一種。我相信純淨的、四時變換的大自然給了她敏銳的耳朵與豐富的心靈,使得她一開口,就流露出幽微、綿長而細膩的真感情。

      在後半段的演講中,王心心除了經常和眾人互動交流外,也現場示範了彈唱的多項技巧,令在場學長姐無一不驚艷。而她亦曾感性的表示,南管的表演相當要求「合」與默契,在以往的農村社會眾人往往有很多機會能聚在一起練習、精進,隨著今日的都市化,要繼續維持以往齊聚交流的傳統實屬不易,而這也再再顯示了藝術領域的瓶頸與需要被支持之處。「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好的音樂能讓聽者流連忘返,希望各位經理人都能在事務繁忙之餘,努力維持自身的生活美感,並積極透過行動來給予藝文工作者們有力的支持!